蘇軾,時人謂之蘇眉山,眉山蘊含著哪些文化基因呢?

時間:2019-11-29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728

    來源:娜言娜語

一、眉山的地理文化

文化學中的歷史-地理學派認為,處于不同地理環境中的各個文化都有獨特的歷史過程,同時又受到外部文化傳播的影響。眉山這一地域的文化就是在自己獨特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外部文化所逐漸形成的。

今眉山古稱眉州,在宋朝時屬成都府路,位于今成都西南約二百里處,介于岷山、峨眉山之間。在唐代以前眉山本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川西小城,但是唐、五代的移民運動讓這座小城變得活躍起來。“唐、五代向蜀中的移民運動,前后持續了一兩個世紀! 有統計資料表明,唐末五代時,眉州在四川各州中接納移民最多。聞名于兩宋的眉州蘇氏、程氏、家氏、史氏等名門望族則是移民中的佼佼者。北方“衣冠貴族”的移入,給眉山帶來了黃河流域的先進文化,北方文化與眉山自有文化的融合逐漸形成了兼容并蓄、好文樂仕的眉山文化。

眉山自古就有“古之形勝地”的美譽,風景秀麗、物產豐饒的川西小城也吸引著諸多名士來此游覽,在他們的詩文中更是不乏對眉山風物名勝的贊嘆,由此更增添了眉山的文化韻味。以下資料可供證明:

眉山本土人士蘇軾在流放嶺南時曾作文《眉州遠景樓記》:“若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軾將歸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依邦君于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 在宦游多年之后,眉州小城仍是東坡理想中的歸所,愛鄉之情溢于言表。

南宋大詩人陸游游覽至此,曾不禁感嘆:“蜿蜒回顧山有情,平鋪十里江無聲。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睆拇,人們多以“千載詩書城”來稱呼眉山。

南宋文學家范成大在離蜀返吳時所寫的一部旅游日記《吳船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午后,至眉州城外江,即玻璃江也。冬時,水色如此。方夏涼,怒濤漲,皆黃流耳。江上小山名蟆頤,川原平遠,似江浙間。城中荷花特盛,處處有池塘,他郡種荷者皆買種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為雅潔! 這細膩的筆觸著實為我們描繪了出了一個山川靈秀,干凈雅潔的風水寶地。

明朝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四川眉州,古時謂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山有蟆順、峨眉,水有岷江、環湖,山川靈秀,鐘于人物!


二、眉山的歷史文化

上文中曾提到,眉山文化來源于本土文化與外部文化的有機融合。此外,地域文化的形成也來自于這一地域在歷史沿革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泵忌阶怨乓詠砭陀谐绲,求仙、好文的傳統,眉山地區的后輩們繼承了這一傳統,并且將其發揚光大。眉山地區如今仍在隆重舉行的“長壽文化節”“東坡文化節”無疑給出了最佳證明。

眉山城與蜀地名都成都相比建制并不早。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西魏廢帝二年(553)平蜀,三年改青州置,“因峨眉山為名”,眉山建制最早即始于此。雖然眉山在此時方建制,但眉山歷史文化的影響則要追溯到殷商時期。早在那時,眉山地區的彭山就誕生了一位奇人,他曾封于彭城,后來又歸隱故里,他就是壽享八百的彭祖。如今眉山地區所倡導的“長壽文化”是對彭祖的紀念,也是繼承傳統的典范。在五代時期,眉山張遠霄得道,被稱為彈弓張仙、送子張仙。這兩位著名的道教神仙都來自眉山,眉山作為道教名城也是當之無愧的。早在西晉時,眉山就曾出過一位文章大家——李密。古人云:“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崩蠲芤惨虼宋淖苛⒂谥膶W家之列。

正是有了這千百年的文化積淀,眉山在文化領域有了更多方面的建樹,誕生了許多名載史冊的文學及史學大家,從而為眉山的刻書事業儲備了豐富多樣的選題資源。

三、眉山的教育文化

北宋統治者為了達到選拔人才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進行了科舉制度的改革。北宋的科舉改革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起自宋太祖朝,到宋真宗朝基本完成,其目的有二,一是嚴格科舉制度,由皇帝親自掌握取士大權;二是擴大科舉取士,從優任命進士出身者;第二階段起自宋仁宗朝,直至北宋末年,其目的是改革考試內容和科目,并力圖將科舉與學校相結合,以達到“一道德”之目的。

宋代科舉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各地教育事業的發展。眉山是全川,甚至全國著名的教育發達地。眉州教育的發達,主要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眉州的教育機構發達。宋代的教育機構,官辦的有府學、州縣學,民辦的有私學及書院等。“州縣立學,往往與建廟共舉,即有廟便多有學!睋纤文┶w與時《賓退錄》卷1記載,眉州當時就有廟學、山學十三所,“嘉(嘉州,今四川樂山)、眉多士之鄉,凡一成之聚,必相與合力建夫子之廟,春秋釋奠,士子私講禮焉,名之曰鄉校。亦有養士者,謂之山學。眉州四縣,凡十又三所!睆倪@里我們也可看出眉山是當時文化較為繁榮的地區。學校教育的發達使眉山形成了濃郁的讀書風氣,《眉山縣志》載“(眉山)其民以詩書為業,以故家文獻為重,夜燃燈,誦聲瑯瑯相聞”,晁公武在一首詩中也曾夸耀眉山地區“傭販皆詩書”,連做工經商之人也懂得詩書之禮,足見眉山地區文化教育的普及。眉山讀書人之多更是催生了對書籍的大量需求。

其二,眉州空前的科舉盛況。蘇軾在進士及第之后,曾作《謝范舍人書》,其中對西蜀地區從漢代到那時一千二百多年的文學之盛以及科舉情況作了概括的描述。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文章之風,惟漢為盛,而貴顯暴著者,蜀人為多。蓋相如唱其前,而王褒繼其后。峨冠曳佩,大車駟馬,徜徉乎鄉閭之中,而蜀人始有好文之意!焓ブ,伯父解褐西歸,鄉人嘆嗟,觀者塞涂。其后執事與諸會相繼登于朝,以文章功業聞于天下.于是釋耒耜而執筆硯者,十宣而九,比之西劉,又以遠過。且蜀之郡數十,軾不敢遠引其他,蓋通義,蜀之小州,而眉山又其一縣,去歲舉于禮部者,凡四五十人,而執事與梅公親執權衡而較之,得者十又三人焉。則其他可知矣! 從蘇軾文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即有宋以來眉山科舉的興盛,僅一眉山小縣就有十三人得中。北宋呂陶也曾說過:“眉陽士人之盛甲于蜀” 。據相關研究者的統計,宋代眉山進士有886人之多,幾乎占了成都府路(十多個州)進士總數(1942人)的一半。宋仁宗曾獨夸眉山:“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山! 史學大家王稱云:“吾鄉抑文章之所自出”。眉州科舉的興盛使眉州成為巴蜀的文化中心,甚至于也成為了全國文化的亮點。這也對眉山的出版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人文環境。

四、眉山的文學及學術

西蜀地區自漢至唐宋,都是文學發達的地區,元代著名學者虞集曾說:“吾蜀文學之盛,自先漢至于唐宋,備載簡冊,家傳人誦,不可泯滅。宋南渡以來,蜀在斗絕一隅之地,然而文武忠孝之子,冠蓋相望,禮樂文物之懿,德行學問之成,立功立言,卓犖亨暢。下至才藝器物之類,其見諸文辭者亦沛然,非它州之所能及矣!


眉山為西蜀一隅,卻產生的三位名聞當世,享譽千古的“文武忠孝之子”——三蘇父子。說起眉山的文學學術,人們最先想到的也莫過于三蘇父子以及其所開創的蜀學,其中的大文學家蘇軾,多被宋人稱之為“蘇眉山”,蘇軾已成為了眉山的文化符號。其實宋代的眉州,除了三蘇父子,還產生了眾多的詩文大家。祝尚書在《論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現象”》一文中歷數了如今仍有作品傳世的作家,如唐庚(《唐先生文集》)、蘇過(蘇軾幼子,有《斜川集》)、程垓(蘇軾表兄程正輔之孫,有《書舟詞》)、程公許(《滄洲塵缶編》)、家鉉翁(《則唐集》)等。此外,還有圍繞在三蘇周圍的文人名士的作品,蘇氏文學集團雖在地域上有分散性,但他們都是在“蘇眉山”的影響與提攜下逐漸確立了各自的文壇地位。他們的文學成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眉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由他們把眉山文化及眉山精神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眉山地區除了文學發達之外,最著名的莫過于史學。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蒙文通曾說:“兩宋之世,史學特盛,超越漢唐。蜀中史著之多,方志之富,更為特出!痹趦伤螘r期,尤其是南宋,眉山的史學特別發達,出現了多位史學大家。如王稱,字季平,眉州人,撰寫了《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是早于《宋史》高于《宋史》的北宋時期紀傳體史籍!端膸烊珪偰刻嵋吩谠u價此書時稱:“宋史私史卓然可傳者,唯稱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比缋顮c,字仁甫,眉州丹棱人,他私修史籍達二十幾種,最重要的則是流傳至今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另有總目五卷,舉要六十八卷,歷時四十年方成。南宋著名學者陳亮這樣評論:“《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葉適以為《春秋》之后才有此書”。以《續資治通鑒長編》來比《春秋》,由此也可見《長編》的史學地位。

眾多史學名著的著就,不僅使兩宋朝的歷史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于當朝及后世,也使眉山因這些史學大家而享譽全國。對眉山的刻書業所寶貴的是,提供了更為獨特多樣的出版選題。